迁西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板栗之乡 >板栗文化

毛泽东种下板栗树

< 返回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谭仲池 发布日期:2017-12-24 浏览次数:18287

  这棵板栗树,一直在我心里葱茏着。


  端午节的前三天,我到文家市镇的铁炉冲,看望这棵常在梦中念想的板栗树。


  中午的太阳光温柔而灿烂地,照耀着苍翠的黄土岭和流淌的南川河。山前、坡边、河畔绿树掩映的,是极富客家风格的红砖小楼,点缀着山野的秀丽风景。


  1977年的秋天,我来文家市采访,为创作《秋收起义》组歌收集素材。当时,听说文家市镇附近的铁炉冲,有一棵毛主席栽种的板栗树。我在老乡的指点下,沿着崎岖的山路去找寻这棵树。那天下着细细的秋雨,雨丝晶莹如帘,挂满了山坡的树木。透过雨帘,看见泛红的枫叶,似火焰般鲜红地簇拥在一片绿色的丛林里。


  我登上铁炉冲半山腰,板栗树就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棵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的板栗树,像一个伟岸的巨人,扬起强健的手臂,托着苍茫的云天。我走上去用手轻轻地抚摸树木,感到有一股暖流涌入胸腔。这时,离板栗树不远的土墙老屋里走出来一位老人。他见我们这样专注,便主动地指着板栗树给我们讲起了毛主席当年种树的故事。


  那是1917年的冬天,毛泽东和他在长沙第一师范的同学步行三百多里来到文家市做社会调查。在十多天的社会调查中,毛泽东始终坚持早上爬山锻炼身体,每天还帮忙挑水、种菜。离开铁炉冲的前一天,毛泽东亲手在山坡前栽种了这棵板栗树。有同学说:“你家离这里远,种这个干什么?”毛泽东回答道:“这叫前人种树,后人吃果啊!”


  今天,我重来瞻仰心中的板栗树,它已经变得更加粗壮挺拔,长成了参天大树。它的四周已经长出了上百棵大小不一的板栗树,手牵手地筑起了一座板栗树城,还有香樟、青松、兰竹、银杉、红桎木簇拥着它。望着这棵耸立在我眼前已经穿越了一个世纪的春夏秋冬的板栗树,我浮想联翩。我在想,在这漫长的风雨岁月里,它一定经历了无数严寒酷暑煎熬,甚至冰刀霜剑,火烧雷劈。我从巨大树干上的树皮,看到了逝去的时光在树上雕刻下的沧桑痕迹。然而,遮天蔽日的树盖和舒展如虹的虬枝,泛着浓浓绿色的叶片,却依然蓬勃着盎然生机。我惊叹于这棵板栗树的强大生命力和不老的昂扬雄姿。


  睹树思人。此刻秋收起义的号角就在我耳边响起,第一面鲜红的工农革命军军旗,就在眼前迎风招展。里仁学校的教室里明亮的马灯,照耀着双双发亮的眼睛。会师坪操场上林立的梭镖和风火墙上的翘角,在阳光里放射着夺目的光芒。谁能想到栽种这棵板栗树的毛泽东,十年后的1927年9月9日,亲自领导了湘赣边的秋收起义,在危急关头,果断决定秋收起义部队到文家市会师。


  原来历史和时光竟会如此地巧妙契合。


  板栗树的根,从此更深地扎进了这片丰厚的红色土地。


  美国作家海伦·福斯特·斯诺1973年来文家市访问,她在《毛泽东的故乡》一书中写道:


  1927年,毛泽东主义在湖南浏阳县问世。在文家市的这所学校里,人们能感觉到深邃的毛泽东神话。正是湖南浏阳这所古老宗祠里,毛泽东1927年召集了一千多个英勇的青少年,把他们武装起来,他们的武器主要是红缨枪和红缨思想。这个会议投票通过继续蔑视一切上帝、所有的地主、所有的反革命势力,向客家聚居的绿林井冈山根据地进军。


  我向外望去,掠过山顶,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根据地”凝视。1927年后,部队在那里打了许多次小仗,才得以保存下来。


  这段简练而朴实的记叙,揭示了这片红色土地曾经书写的悲壮和光荣。


  也就是在里仁学校后栋,被称为“成德堂”的宽阔教室里,借着数盏马灯凝聚的光芒,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有“中流击水”的江海壮志,胸怀“改造中国与世界”远大目标的毛泽东,坚定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做出最果断的抉择。


  1927年9月19日夜晚,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里仁学校的走廊上,操坪的台阶上,站满了起义战士。他们沐浴着洁白的月光,闪耀着一双双充满期望的眼睛。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决定工农革命命运前途的夜晚。此刻的会议里,争论异常激烈,已经几个夜晚反复思考的毛泽东,终于在总指挥卢德铭的有力支持下,通过投票,确立了向罗霄山脉南段转移的战略抉择。他指着从里仁学校借来的地图上标出的罗霄山脉位置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别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


  这就是“红缨枪”赋予毛泽东的天才视野,是“红缨思想”指引着枪杆子出政权的光明前途。就在这一瞬间,从板栗树、红缨枪,到第一面军旗,召唤着这支军队,走向万水千山的漫长征途。这片红色土地,又雕刻、承载了多少伟大而沉重的历史使命和风云变幻。


  九月里来黄花香,九月里枫叶红山岗,毛委员来到文家市,带领大军上井冈。红色土地上的人民群众唱着自己编的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继续坚持与反动派展开斗争。他们不怕国民党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的进剿反扑。他们坚信毛委员指挥的人民军队还会回来。


  1930年,赣南、闽西地区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六军在福建长汀合编为红一军团,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政委,朱德任总指挥。8月20日凌晨,红一军团突袭文家市,不到四个小时便全歼了敌三个团加一个营,击溃一个团,毙敌旅长戴斗垣和一个团长,俘敌一千余人,缴获长短枪一千五百余支,机枪三十七挺。文家市大捷是红一军团成立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红军初创时期一个成功的突袭战例。


  我依然在板栗树前伫立,不舍离去。我在细细端详,树杈间又绽放的新枝绿叶。我知道,不论是腥风血雨,白色恐怖,艰难困苦的日子,还是驱散迷雾,阳光明媚,鲜花开放的季节,这片红土地上的乡亲,总会来这里呵护、守望这棵板栗树。从它身上,凝望信仰的璀璨,力量的苍郁,意志的坚挺,梦想的金黄和氤氲不息的生命蓬勃。


  我款款俯下身子,捧起一把板栗树扎根的红色泥土,感到有一股温热沁入手心。我的心在激烈地跳荡,它要飞出胸膛,穿越岁月的时空,重新越过万水千山,去寻找红军留下的脚印,去品味毛主席诗词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最高精神境界。


  板栗树不会老去,它永远像一面旗帜、一座灯塔、一所学校,年年岁岁,把光芒、雨露、清凉和香甜送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