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迁西简介 >名人英烈

林皋

< 返回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6-28 浏览次数:40003

  在天津盘山烈士陵园的陈列馆里,一本被鲜血浸透的《党员课本》滞留了络绎不绝参观者的脚步。那褶皱的纸张,昏黄而带有紫绛的颜色,血渍下漫失的字迹,向前来参观瞻仰的人们默默地讲述着原蓟遵兴联合县代理县委书记林皋烈士为掩护人民群众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


640.webp (1).jpg


  林皋,原名陈明久,曾用名陈泽民、李克光、李润山,1913年9月11日出生在迁西县陈庄子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34年,林皋通过亲属关系结识了共产党员魏春波。不久,经魏春波介绍,林皋又认识了遵化县的高存、本县才永昌等党内同志。在他们的培养和引导下,林皋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党把他派到白塔寺民团做秘密工作。在民团的两年中,他秘密发展党员,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激发团丁们的爱国热情,争取他们参加抗日。


  1938年春,中共冀热边特委决定发动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林皋把年迈的老母和一儿两女以及家中的土地全部托付给妻子,以卖布为掩护,四处奔走,串连亲友和乡亲参加暴动。岩口暴动后,他在抗日联军特务第二大队当文书。1939年10月,他任丰滦迁联合县二区区长,在腰带山一带坚持斗争。他指派党员刘一新在兴城开办染房,建立秘密联络站,搜集情报,掩护同志们的地下活动。他还经常深入到兴城据点,要伪镇长刘仰存为我政府提供情报、粮款。他设立了“消息树”,以树的倒向为信号向我方人员指示敌人“讨伐”的方向,多次使我方人员和群众得以安全转移。他经常组织报国队夜间破坏敌人桥梁、通讯线路和交通要道,搅得敌人不得安宁。敌人对林皋恨之入骨,到处搜捕他和他的家属,全家人辗转于各村躲避,过着流浪生活。1939年秋末,一伙日军将林皋77岁的老母抓到兴城据点,在大牢里关了3个多月才经保获释。他的大女儿幸亏藏到邻居的月房里方得脱险。林皋也曾被日军围在南观庄里,多亏一个老乡将他推进送葬的队伍里才化险为夷。正是在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中,他与人民结下了同生死共患难的鱼水深情。


  年末,林皋调任遵化县二区区长。临行前,他找到了正在台头避敌搜捕的妻子,抱起了正在高烧人事不省的7岁独生子,洒泪而别。谁料,这次分手竟成了夫妻诀别!


  林皋是一个很有工作魄力的青年干部,曾于1940年和1941年先后两次去平西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1942年秋季返回冀东,被分配到蓟宝三联合县二区任人民武装自卫队队长,后来任蓟遵兴联合县二区区委书记。适值日军对根据地实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环境十分残酷。但林皋不怕凶险,紧紧依靠堡垒户,领导全区人民坚持地下斗争,直至1943年夏季,从未离开平原,为广大干部树立了榜样。在充满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非常注意了解和掌握汉奸的活动情况,哪个村子坏人干了些什么坏事,连时间、地点都在工作手册上记下来,这为环境好转时的除奸工作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在这个时期里,他积累了丰富的地下斗争的经验,成为党在白区工作的得力领导干部。


  1944年,上级决定主力部队回师平原,恢复被敌“蚕食”的基本区。林皋身先士卒,率领少数同志夜间秘密越过敌人封锁线,将二百户、九百户一带十几个村子死心塌地效忠日军的汉奸一次除掉了数十人,大杀了汉奸的猖狂气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使恢复基本区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944年秋至1945年春天,日军为了挽回失败的局势,集结了两万多伪满洲队对冀东迁安、遵化、玉田、蓟县等几个县进行了疯狂“扫荡”,妄图消灭我主力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主力部队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方针,损失极小;而地方工作的同志则提倡“县不离县,区不离区”。敌人几次大“扫荡”,地方工作人员都有程度不同的伤亡和损失。林皋任代理县委书记的蓟遵兴联合县地跨长城内外,是敌人扫荡的重点。他白天与敌周旋,晚上写材料,找区里同志部署工作。工作再忙,他也不忘学习革命理论,不仅自己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等着作,还亲自给同志们上课。他认真学习上级文件,准确地执行上级各项政策。由于环境恶劣,人们出于对汉奸叛徒的痛恨,常出现一些过“左”的捕杀现象。有一次,三百户一带有一个村干部犯了严重错误,几个区干部决定活埋他。恰巧林皋布置检查工作至此,了解了全部情况后,认为此人确实犯有严重错误,但不够处决条件。经过分析解释,林皋妥善处理了问题,教育了犯错误的同志,也使区干部准确地把握了除奸政策。


  离家5年,林皋几次开会临近家乡,想看看亲人,但都因险情迭起而未能如愿。1945年正月,13岁的陈凤羽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长途跋涉在蓟县林河村找到了紧张工作的父亲。林皋急切地问着家里的一切,当得知老母思儿成疾恋恋辞世的消息时,林皋泪如泉涌,深为未能和老母见上一面而痛悔。儿子回返前,林皋嘱咐他:“回去跟你妈说,我参加革命10来年,家中没有看见我一分钱,很对不起她。我当八路军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打日本,解放全中国受苦人,今天为革命活着,明天就可能牺牲。我要真的牺牲了,让你妈把地出了供你念书。跟你妈说,要挺得住,日本鬼子快要投降了,好日子就要来了……”


  1945年4月24日夜,盘踞在东新庄子、平安城一带的伪满洲队4000人,在蓟遵兴联合县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那天,林皋带着县委秘书居野、文书罗楠检查工作,住在二区周官屯,不幸被敌人重重包围。林皋便带领居野和罗楠下了地道。不料,该村办事员进洞时被敌发现,洞口暴露了!敌人强迫群众往里灌水、熏烟,折腾了整整半天,地道里的同志们没有一个叫苦和屈服。直到中午,狡猾的敌人驱赶着村中的老百姓下了地道,他们跟在后边,使地道里的人无法向群众身后的敌人射击。为使群众不受损失,林皋决定冲出地面突围。他迅速烧毁了文件,当摸到那本《党员课本》时,他犹豫了。因为这是包括自己在内多少人花费心血写成的,几年来林皋一直把它带在身边,靠它把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培养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成为中国抗战的“脊梁”。他闻了闻油墨的清香,还是把它留了下来,说:“万一落在敌人手里,就让它作为我们的宣传品吧!”处理完文件,林皋带着居野、罗楠迅速冲出洞口。敌人蜂拥追来,居野中弹牺牲,罗楠向另一方向突围被俘,林皋只身向河边撤去。冲到河边,数十个敌人端着刺刀呈半圆形向他步步逼近,并高声吼叫着:“不要打枪,要抓活的!”林皋见突围无望,先将兜中的钢笔甩向河面,又用手枪顶住自己的胸膛,就在跃身跳水的一霎那,枪声响了,他顺势把手枪甩向远处的水面……


  林皋壮烈牺牲了。敌人将他的尸体和手枪捞上来,残忍地割去了烈士的头颅,悬挂在平安城东门楼上“示众”。


  当地群众眼含热泪,掩埋了林皋烈士无头遗体,珍藏起被血水浸透了的烈士贴身遗物——《党员课本》。次日晚,三百户的干部群众按烈士干娘(林皋在二区时的堡垒户)的要求,将无头尸体运往他干娘家坟地——三百户村北山坡上暂行安葬。事后,同志们又冒险将人头从平安城取回,使烈士身首合葬,以寄哀思。


  1945年日本投降后,冀热辽区党委为林皋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将林皋烈士的忠骨运回家乡陈庄子村重新安葬。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林皋和蓟遵兴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结下了鱼水深情,可是他却在黎明前倒下了,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每值清明,这里的干部群众以及烈士生前的战友们都会来祭奠他,有的专程来到盘山烈士陵园,瞻仰烈士遗物——被鲜血浸透的《党员课本》。这血染的《党员课本》成了战友们怀念林皋烈士的唯一珍品和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