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艺苑大观 >小说 > 乡野世界

滦河故事(连载)——第二十七回 韩湘子迁西攻读

< 返回 作者:赵进程 发布日期:2010-07-12 浏览次数:19804

  迁西境内风景优美,各路神仙下凡都喜欢在此间落脚。如今单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
  民间普遍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也有说是侄孙的。《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官至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另有一种说法,韩湘子生性放荡不羁,不喜书而好酒,追随吕纯阳,虔心修道。后因登桃树,堕地身死,尸解登仙。韩愈官拜刑部侍郎时,宾客盈门宴贺。韩愈勉励韩湘子弃道从学,韩湘子却劝韩愈弃官学道。席间,韩湘子以径寸葫芦酌酒,遍饮宾客,数斗不竭。又以盆覆土,开花两朵,上有金字之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后来,韩愈被贬谪潮州,别家赴任。途经蓝关,遇到大雪,马疲于道。韩湘子冒雪而来。韩愈问其地,即蓝关,嗟叹前言之验。后韩湘子度其叔韩愈入道。
  迁西方圆一千四百三十九平方公里。地域虽不甚广阔,但有一个地方,却与这位鼎鼎大名的仙人,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地方,就是县城东北二十公里,今金厂峪镇境内的攻书台。
  攻书台,原名大黑山,海拔五百五十七米。清•乾隆《永平府志》卷二载:“大黑山:(迁安)县西北七十里,苍松古柏,黑石崚嶒,有大方石,心空,上有手印,传为攻书台。”今人多称此山为攻书台,盖源于此。明清以来的《永平府志》,至少有三个版本对其进行过记述,其中尤以清光绪五年的版本记述最详。该版本《卷二十•封域志二•山川二》载:“大黑山,在县西北七十里。有大方黑石,玲珑剔透,手迹宛然。旧传为攻书台。台上有泉,石微凹,大仅碗许,水出不竭。山崖有四平石。其山,周环三四十里,中峰高八九里。上有望海龙王庙,无梁栋,以砖石悬筑,不知历几何时。峰东偏,有洞,传为异人修真处。洞有巨石,凹如人坐之迹。山下,东南北三面俱有兰若。其南麓,有泉出石上。倚石筑屋,灶置流泉之下。制为曲沟,闸以木板,使水外流。炊时抽板,水即注入釜内。俗传韩湘读书其上,故名攻书台。明崇祯七年,游人刻诗于石上。云:榆关烽火息,疆吏亦登临。缪尔山川气,苍然桧柏心。天光亲亲绝巚,春色透边阴。铭石终尘迹,赤松尚可寻。”民国二十年版的《迁安县志》也对其进行了简要记载,但基本是袭录前人文字,内容并无大的变化。
  关于攻书台的记载,见诸于史籍的文字大体如上。但流传于当地的种种说法,却将这块巨石与韩湘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尤其当“韩湘子窑”出现之后,韩湘子曾于此攻读的说法,就更成了“铁定”的事实。“韩湘子窑”,在攻书台主峰东南侧的一块两丈多高的巨石中间,洞口距地面四尺多高。若没人帮忙,一人难以出入。洞内有还有一块巨石,中间凹陷,可以仰坐;有放头的地方,有放胳膊的地方,还有放油灯的地方。谁人见了,都不会怀疑它是个天造地设的神仙洞府。再加上早就有攻书台,人们把它想象成韩湘子挑灯夜读之处,就毫不奇怪了。所以,不知何年,便有游人将“韩湘子窑”四个字刻在了洞口,并在以后的岁月中,使韩湘子曾于此攻读读书的说法愈传愈奇。其实,只要稍稍追查一下历史的线索,就可知道:所谓“韩湘子窑”,不过就是光绪五年版的《永平府志》在卷二十•封域志二•山川二中记载的那个“传为异人修真处”的山洞。由此,我们还可以推测,至少在光绪五年,洞口还没有被刻上“韩湘子窑”四个字。不然,府志不会略去这一名字。
  传说称,韩湘子在此山先后静修九年,然后到长安向唐王李世民讨封,被封为八仙之一。也  有说他在此静修多年,后又到长安西南的终南山另建修仙洞的。
  在愈传愈奇的说法中,还有说山顶上的这块叫做攻书台的巨石,正对着南侧山脚下的一个深潭的。水出不竭的石泉,自攻书台而下,蜿蜒流入深潭。圆而深的水潭,就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天光云影。当年,韩湘子正襟危坐于攻书台上,低头可览满案经书,抬头可见水色山光,怡然自得,惬意非常。故而悟性得到了极好的发挥,修行进展极快,不久即得道成仙。此一说法,使“攻书台上日照简,韩湘洞中夜挑灯”的传说,更加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