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采风

景忠山庙会之前世今生

< 返回 信息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王克俭 发布日期:2023-06-06 浏览次数:4801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和农历十月十五,是迁西景忠山最隆重的庙会日子。据说,前者是景忠山主神碧霞元君的生日,后者是碧霞元君的斋日。每次庙会一般5至7天。届时京、津、冀、唐、承、秦、内蒙古等地的香客蜂拥而至,各路商贾云集,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年两次庙会游人可突破30万之众。


  名山与神仙


  景忠山位于迁西县境内,最高峰海拔610米,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总兵马永曾在山上建“三忠祠”,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精忠报国之臣。后来,取景仰忠义之意,将此山定名为“景忠山”。山上古岩峥嵘,苍松蔽日,1872级台阶直达峰顶,自然景观风格独具,素有“灵山秀色”之美称。现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522112524794097.jpg


  景忠山距唐山市区75公里,距北京190公里,距天津185公里,距承德130公里,距秦皇岛140公里,可见扼守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货物贸易的集散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景忠山虽不能比泰山黄山等之名,但自古以来也是独具其秀,否则康熙皇帝就不会大笔一挥对其称赞了,位列名山应该是不算过分的。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景忠山也是如此,而且还容纳下儒释道三家,其与神仙的故事千百年来广泛流传,我们不妨姑且听之姑且思之吧。


  据说很久以前,玄武大帝要选一个称心如意的道场,他神游天下选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一日来到景忠山。但见此山巍峨峥嵘,峡谷清幽,苍松翠柏,云雾缥缈。玄武大帝驻足良久,最后留下帽子做标记,准备适当时候兴建道场。此时,玄武大帝的妹妹碧霞元君,也在四海神游选择道场,一日来到景忠山,也看好这处福地,但看到玄武大帝的帽子,知道自己晚来了一步。碧霞元君不甘心放弃此处,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天,玄武大帝来到景忠山,但见碧霞元君以主人的架势相迎,且问道:“哥哥百忙之中到我这里何事?”玄武大帝听后说道:“此山是我确定的道场,怎么成了你的了?”兄妹二人各执一词,争辩许久也没有结果。最后,玄武大帝来到自己藏帽之处,准备拿起帽子作为凭证,可当他拿起帽子时,帽子底下露出一双绣花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从此,碧霞元君成为景忠山的主神。


1522112315904418.jpg


  景忠山的确是一处难得的洞天福地。此处四季宜人,春有百花,夏无酷暑,秋有红叶,冬无严寒,尽显中国北方的特色。特别是随着景忠山的影响日益扩大,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不断完善,随之出现的“拂晓观日”“云寺晓钟”“岚峰叠翠”“峡谷影龙”“滦水托蓝”“云海缥缈”“峰巅莲座”“幽洞长滴”等八大景观,远播四方,为人乐道。


  据传,明朝崇祯皇帝曾经梦游景忠山,醒后差人送千两白银,以资修葺景忠山庙宇之用。尤其是到了清朝,顺治和康熙二帝曾先后六次登临此处,留下了“名山初步”“灵山秀色”“天下名山”等御笔题词,并且赐金娘娘一尊和大藏经一套。至今,景忠山下尚存有康熙帝的行宫。


  神仙与古庙


  古代的人们大多都希望着神仙的庇护,景忠山在不断建庙请神中成了一处宗教圣地。据记载,大约从明朝初年起,景忠山开始修建庙宇,直到民国末年,全山已遍布恢宏的各类庙宇了。


1522112347797424.jpg


  景忠山的山门在北坡山脚下,进得山门便是依势而上的1872级台阶山道。这条山道似云梯又似彩练,蜿蜒曲折,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一直通达山顶。景忠山大部分建筑分布在台阶路上或两侧,有牌坊,有阁楼,有小桥,有茶坊,有庙宇。


  庙是景忠山的建筑重点。景忠山的庙分布在山脚、山间和山顶三大部分,总体上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各得其所,颇有名山的气度。山脚的庙主要有三官庙、三义庙和马公祠三处。三官庙内供奉的是天、地、水三官,天地水代表着大自然,感谢和敬畏大自然是百姓分内之事。三义庙内供奉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代表着“忠义”;马公祠内供奉的是明朝曾担任蓟州总兵的唐山迁安人马永以及与他一起作战阵亡将士的牌位。马永曾受崇祯皇帝重托,在景忠山一代抗击后来成为清军的辽东军队,建祠纪念并尊崇为国捐躯的先人们,完全符合中国人国家至上和感怀英烈的道德规范。


  接近山道中段,主要有四帅殿和三道茶棚(也称游亭)两大景观。四帅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金像和后土大帝金像,东西两侧是魔家四将,即琉璃红、琉璃海、琉璃青、琉璃寿,俗称“四帅”,各持法器,威风凛凛,栩栩如生,守护着释迦牟尼佛和后土大帝。此处庙宇很有意味,一位是西天的佛祖,一位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大神,两者并排而坐且共受朝拜。


1522112290268920.jpg


  出四帅殿后门拾级而上,进第一道茶棚。“茶棚”本是给朝山者歇脚用的,不需要高大巍峨的大殿大庙,但也要时刻提醒朝山者们要保持恭谨心和虔诚心,所以也不同于通常的茶肆酒店。一道茶棚是一组四合院式的佛教建筑,大殿内供奉观世音、文殊、普贤菩萨。在观世音菩萨坐像前,供奉着一尊金娘娘。大殿西侧立有仙姑庙。过第一道茶棚,迤逦攀登四百多石阶,便到第二道茶棚。此处有一殿,坐北面南三间,正中供彩绘真武大帝坐像,两侧是天将站像。由二道茶棚曲径而上约五百米就来到了三道茶棚。这是一座佛教寺院,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康熙皇帝御赐的金佛就存于这座庙里。过三道茶棚不远便到达山顶,这里是景忠山的核心,也是景忠山景观绝佳之处。山顶上坐落着由几座大殿形成的庙宇群,其中最大的就是碧霞元君殿,又称碧霞元君庙、碧霞祠、碧霞宫等。作为景忠山的主体建筑,碧霞元君大殿位于山顶的高大平台之上,坐北朝南,全木构件,雕梁画栋,高大雄伟,典型的清代高规格的官式建筑。大殿正位,匾幡上写有“天仙圣母”四个大字,下面供奉着道教神仙高约2米碧霞元君坐像,正襟危坐的碧霞元君,表情闲逸自若,形态慈祥端庄。


  古庙与文化


  碧霞元君在道教中是一位全职万能的神仙,最大神通在于“主生”,通俗点说就是“催生”万事万物,因此,碧霞元君在道教信仰中的地位十分崇高。


  碧霞元君殿东侧为东佛院,又称东佛殿、佛祖殿、圆通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右边是药师琉璃光佛,左边是阿弥陀佛,标准的佛家供奉模式,号称“横三世”佛,代表着人生的圆满。


1525657267998413.jpg


  碧霞元君殿旁西北侧是三忠祠,供奉着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人座像。这处庙宇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极为独特的,把中国历史上的三位着名忠臣作为神来祭拜,已经不只是宗教范畴的事了,完全体现了历代先人和百姓们朴素的“人生观”和“荣辱观”,他们敬重的是作为“人”的“忠臣”的道德操守和为国尽忠的义举,感召和教化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在这个层面上供奉三忠臣恐怕比供神更具意义吧。景忠山之得名也正是源于这三位忠臣的“三忠祠”。


  山顶四周还分布着大小很多庙宇。三忠祠后面是后佛殿,殿内供奉着四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西侧有药王庙、斑疹娘娘庙、巡回娘娘庙、千佛殿、灵宫殿、白衣菩萨庙等。东侧有子孙娘娘庙,还有土地庙、吕祖庙(八仙之一吕洞宾)玉皇庙、鬼庙等等。景忠山在历史上断断续续到底建造过多少庙宇,因年限久远已经难以考证。但在历代的传闻中,有六百金容和七十二游亭庙之说。历代文人也有诗为证,如“游亭七十二,指点翠微间”,又如“翠微深处礼元君,台殿嵯峨敝碧雯”,还有“百六金容辉满月,三千大界覆慈云”等等。总之,景忠山在历史的长河中确曾修建过不少庙宇,而且还是“各路神仙”不分派系的齐聚一处,实乃是一大奇观,也不愧为宗教圣地了。


  文化与传承


  景忠山因庙因神而名声日隆,但庙会起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有明确记载是,明朝冀州总兵戚继光提辖迁西三屯营时,登临景忠山为阵亡将士建忠烈祠,后来崇祯皇帝梦游景忠山赏千金为碧霞元君修庙,这些大的事件对景忠山的庙宇建设影响巨大,可以肯定,明朝末年时期景忠山已蔚为壮观。时至清朝,因顺治、康熙两帝对景忠山垂爱有加,甚至不惜赐重金修庙安神,更有传闻说康熙帝立太子就是到景忠山求神问道后才钦定。据此可断,景忠山在清初的影响力逐渐到达一个顶峰,成为我国北方一处重要的宗教圣地。百姓们趋之若鹜,民间信仰空前之盛,拜庙求神已成常态,随之兴起了景忠山庙会。如此看来,景忠山庙会兴于明盛于清的传统说法是有依据的。


1527736553233459.jpg


  景忠山从明清时期逐渐出现了一大批信众,信众需要用隆重的形式来表达信仰,于是就产生了众多朝山祭拜和还愿活动,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这应该就是景忠山庙会的由来。


  庙会其实本质上是一种融宗教文化、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尤其是广大农村特别重视的集市贸易,更是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明清时期的景忠山庙会的集市贸易盛况,如今已经无从考证和描绘,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忠山庙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渐扩大。每年庙会,都有许多大型文艺团体和众多民间团体来景忠山登台献艺,节目丰富多彩。有评剧、京剧、高跷、地秧歌、花灯、龙灯、狮子舞、跑驴儿、小车会、跑旱船、大脑袋会、背杆、抬杆、人登会、跑方、霸王鞭、腰鼓舞、中幡、武会以及评书、落子、大鼓书、二人转、皮影戏、马戏、花会和民间曲艺表演等。可以说景忠山庙会就是一次冀东民间文化的会演,在这里几乎可以看到各种冀东民间艺术形式,是一次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民俗文化之旅。


1527736558543762.jpg


  蚕沙口庙会和景忠山庙会,唐山一南一北两大庙会,宛如冀东民俗文化的饕餮盛宴,吸引和惠及了无数的八方百姓和宾朋来客,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满足了许多人的需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大庙会虽然贯通古今,但必然因时代的不同而有异,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是时代的需要,庙会文化必将在新的时代里,继往开来和再添活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再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