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采风

保存最完好的提吊式水门,距今400多年历史,迁西青山关旅游区

< 返回 信息来源:腾讯网 发布日期:2019-11-21 浏览次数:6595

  青山关旅游区,位于河北迁西县上营乡,在迁西115公里的古长城中,青山关长城保存最完好、最能体现长城文化精华。这里不仅有72券楼、月亮城、监狱楼等独具特色的长城敌楼,有万里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提吊式水门,更有距今400多年历史的青山关长城古堡。是国家4A级景区,河北省乡村旅游示范点。


  青山关长城古堡是景区的主体景观,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关城设南北两门,南为正门,从长城上俯视此城,南北略扁,东西突起,好像一个元宝,人称为“元宝城”。关门上长城南北相连,重兵驻守。水门用青砖砌成拱型,虽经数百年霜侵风剥,山洪奔泻,但依然不能改变它的完美造型,是万里长城唯一保存下来的水门。从水门淌出的清流直抵林中尚存的一座古庙,此景如画,惮意幽然。


1000.webp.jpg


  由关口顺长城南上,沿途城墙至今保存完好,长城垛口随山势高低起伏,呈锯齿状,形势别致而壮观。沿线有两座建筑独特的敌楼,一是监狱楼,此楼无门,只在正上方有一眼通气孔,为古代战时囚禁战俘之用。通气孔距地面1丈8尺,四壁光滑,难以攀附,战时擒获的敌人,由孔投入,绝难逃脱;二是七十二券楼,建筑造型在长城上独一无二,此楼由大小七十二拱券结构而成,造型美观坚固,组合巧妙,实属长城建筑的一大奇观。


1000.webp (1).jpg


  景区看点;从青山关关城向东南望去,在东南山半腰之处有一座特殊的敌楼,叫监狱楼。顾名思义,监狱楼是古代囚禁战俘的堡垒。此楼仅有一石门,在楼上方留有几眼通气孔。楼内约30平方米,可以并排站立40人。故时,若在战斗中将敌人拿获,就顺石门推入,然后用重石堵严。因通气孔距地面1丈八尺,四壁光滑,无法攀附,敌人一旦被俘,投入此中,断绝难逃。据传战俘被擒之后,推入此楼中,不供水米,几日之后便饥渴而死,故凡囚于此中战俘都绝望至极,号哭不止,其悲惨之景,可想而知。据当地百姓传言,月黑风高之夜,隐约可闻监狱楼中有鬼哭狼嚎之音,甚是吓人。


1000.webp (2).jpg


  监狱楼已不再囚禁战俘,只留作游人凭吊观赏。这里载下了连年不断的战火,有险隘奇关破敌的壮举,也有弃城卖城的耻辱。北国的风雪冰霜,刀光剑影,造就了雄楼壮姿。而今山花古树掩映之中,监狱楼似沉睡的壮汉,默默的思索历史的尾音。


  七十二券楼;在青山关南侧山顶的长城上,筑有一座奇特的敌楼--七十二券楼。次楼跨城墙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层是空心部分,为小回廊结构,南墙和北墙各有一个石券门,位于两个箭窗西侧。东墙有四个箭窗,西墙有两个箭窗,每个箭下面有一个了望孔。楼内比较宽敞,用以供士兵居住、储存粮食和大炮、弹药、弓矢之类武器。在内部结构墙上,有很多拱式"壁橱",以供戍守士兵放置物品之用。中层也是士兵用来作战之所。


  沿楼内西侧仅供一人通行的砖砌楼梯可到上层楼顶。楼顶中央建有楼橹,楼橹上面建有房顶建筑,四周环以垛口,供士兵放哨、了望敌情、遮风避雨之用。楼橹现已毁坏。


  此楼的窗、门、梯、了望孔、楼内结构墙及"壁橱"、楼顶上哨房等券,总共为72个券拱,故此得名。此楼有砖券和石券,巧妙结合,造型美观,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在长城沿线上还没有发现和此楼造型相同的敌楼,堪称绝无仅有。此楼为明代蓟镇总兵官戚继光创建。


  七十二券楼除了奇特的造型外,还有一个奇特之处:传言如果在惊蛰这天起早赶到楼内,当第一缕阳光从箭窗射进来时,在楼内顶上会隐约出现字符,据说这些字符能够预示出当年的雨水走势,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水神楼"。


  站在七十二券楼面前,你会感到长城的伟大,此楼的神奇,古人的智慧,历史的沧桑!


  月亮楼是万里长城犹存的比较完整的敌楼之一。它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峰顶,北临万丈深渊,威岩绝峭,直上如削;南面草木葱茂,荆棘丛生。西50米处有一峰突兀而立,瘦骨嶙峋,危不可攀。整座楼呈方形,高15米,东西长10米,南北宽10米。全部为青砖白石结构。用方形条石砌而成基,基石最大的有3尺长,1尺宽,2尺厚,重约0.8吨,最小的也有0.5吨左右。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基石均右人工雕刻而成,凿痕滑浅,棱角分明。面对这些厚重的基石,仿佛能看见一阵阵错错落落的"叮当"声穿越历史的时空向我们响过来。石基之上的主体建筑为青砖砌成,唯东西两道门及镶嵌在四壁的八扇窗口依旧以条石为框,包容风月,吞吐流岚。楼内居中位置立有青砖互相咬合搭建的楼顶,使整座楼呈现出厚重、坚实的风格。站在楼下,直面这座古重、质朴的敌楼,她的肃穆便使凝视者同样肃穆,她的厚重也会使凝视者同样厚重。而一旦置身楼内,即使在炎炎夏季也会有一股凉爽的感觉直透心底。凭窗远眺,峰峦平畴,尽览无余,心胸顿时开阔,世俗尘念,百般愁思,在这一望之间烟消云散,怡然而不知返。


  月亮楼,是一座雄浑、古朴的敌楼,却拥有诗意浪漫的名字,莫非在刚毅与剽悍的表象掩饰下,真有一种柔情融化在青砖白石之中么?关于这个美丽名字的由来,传说有多个版本。一说此楼建筑与山脊,每当夜深人静,独居楼内,一楼月色,满怀星辉,使人如置身月宫仙境之中,月亮楼因此得名;另一传说是:在晴朗的早晨登临月亮楼,可清晰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山坳浑圆着徐徐升起,而此时也可见一轮明月依旧挂在楼前上方,身手可揽。日月同辉,似乎这皎洁明月不愿舍楼而去;更有一充满浪漫与神秘色彩的说法:每年的中秋月圆之夜,鸟倦人静之时,月色皎洁,清风如水,一群衣抉飘飘的仙子从月宫翩翩而下,轻倩优美的降落在月亮楼上,弄玉吹箫,跳起曼妙的舞姿,人间仙界,相襦相融……传说的内容也许是虚无的,但传说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想往,难怪在传说之外,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登上月亮楼,诸事不知愁……


  莫道"明月几时有",请君登临月亮楼,月亮楼会让你在领略诗意浪漫情思的同时,抒发"可上九天揽月"之豪情。


  八面峰;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山体呈东西走向,由太古界片麻岩构成,表面土壤多为草棕壤和褐土性土。这里以山势险峻,危岩峥嵘而着称,丹崖千仞,树木隐天蔽日是,百鸟婉转欢唱。阴晴之日,或而雾截山腰,或而云缠峰头;时而山岚似纱,时而霞光万道,确属探幽寻险,登临攀援的好去处,尤其是山顶上观日出别有一种奇特的景象。


  八面峰不仅风景优美,特产也极其丰富。山间植被密布,生有松树、橡树、栗树、桃树及多种乔木。有远志、元胡、黄芹、丹参等多种野生中草药及栗蘑、揪子、灵芝草等山珍。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冀东八路军曾据此深山掩护,与日伪军展开顽强革命斗争。八面峰以无私的胸怀,年年月月向人们奉献情与爱。


  太平松;在水门北侧的一座敌楼顶上,生长着一棵绿色的生命--太平松。这棵松树虽然不很高大,但它的树龄已有一百多年了。据村里八十多岁的老人讲,在他们孩童时期,经常上此树摘松球,那时这棵松树就是这个样子。由于这棵青松生长在高高的敌楼楼顶上这个特殊的地方,所以非常引人注目,令人遐思臆想。


  这棵青松,没有选择肥沃的良田,没有选择避风的山坡,而是选择了长城的敌楼顶上。这里,几乎没有土壤和水分,有的只是青砖和石灰,条件恶劣,营养不良,所以声厂的很慢。这里有边塞的风暴和寒冷的霜雪,而它却能站稳脚跟,挺直腰杆,克服着各种困难,逐渐把自己锻炼的枝如铁、干如铜,具有坚贞不屈的性格!


  如今,万里长城已经失去了防御作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这敌楼顶上又生长出一棵绿色的生命。这棵青松,在这里每天都用自己的绿色告诉人们:昔日烽烟迭起、刀光剑影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还了是太平幸福的年代!


  所以,人们称它为"太平松"。


  扳倒井;在青山关城堡北门外的山坡之上,有一眼闻名遐迩的水井――扳倒井。此井深一丈五尺,涝年不溢,旱年不涸,井水清凉甘甜。此井修于何年?无有史料记载,无法考证。据说,明初在这里建关修城时,就已打下此井,以供军队人马饮水之用。


  此井原来向东南倾斜20度,井南侧有条石阶梯,打水时可沿条石阶梯而下直接提水,很是方便。此井名为"扳倒井",听来颇有些神奇的感觉。在我国,好多地方有"扳倒井"的传说,但那些地方的"扳倒井",大多传说为唐初大将白袍薛礼随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所扳倒的,或者传说为康熙私访时扳倒的。而青山关的"扳倒井"则传说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修关城时所扳倒。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扳倒水井这件为民造福的事儿,就把这眼水井取名为"戚继光扳倒蟛",以便世代流传。


  不幸的是,在1943年日军占领青山关城堡后,这眼"扳倒井"也和这里的人民一样遭了劫难。日伪军占据城堡后,人蓄用水全靠这眼"扳倒井"。可是时间不长,"扳倒井"突然干涸。日军命人将"扳倒井"拆掉,又深挖数尺,然后把斜井砌成直井。井虽有了水,但浑浊不清,苦涩难喝。到了解放以后,井水又渐渐清澈起来,而且恢复了昔日的甘甜。此井虽然已是直井,但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仍旧称它为"扳倒井"。


  "扳倒井"井水清澈透底。这眼水面远远高于下面河沟的"扳倒井",不仅是一处别致的风景,又是一面明镜,永远能照出人心的向背。


  水门,亦称水关,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它建于城堡东侧,以山崖为基,基座上砌条石五层,条石上垒方砖五十五行,砌成拱形,门阔八尺,高一丈四尺,上拱下方,造型美观,无任何修饰,显得简洁疏朗,朴实大方。远远望去,水门洞像一弯弦月升在山腰,虽经四百余年战火洗涤,风雨浸剥、地震摇撼,数度山洪奔泻冲刷,却没有改变它的造型,仍然坚实无比,巍然屹立。水门下常年溪水潺潺,欢歌不断,从水门淌出的清流辗转入关内小青河。


  据史料记载,水门原有铜闸一道,重达千斤,门楼上四面有四个大石礅,连通杠杆,可自由升降闸门。平时落闸蓄水,敌人来犯,可提闸放水阻寇。除此之外,水门还能起到泻洪、排水和限制行人的作用。清光绪十三年,山洪爆发,铜闸被冲走。据当地老百姓推断,因铜门太重,当时交通运输工具又不便,不可能被人偷运走,可能是淤埋于山下河床中。如能发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