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迁西简介 >名人英烈

戚继光

< 返回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01 浏览次数:20573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嘉靖七年(1528年)生于山东蓬莱武将之家,卒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享年60岁。

 

  戚继光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他在山东、浙江、福建等地抗倭立下了赫赫战功。

 

  隆庆元年(1567年)十二月,戚继光被明廷从南方调到北方来训练边兵。1568年夏,由于新任蓟辽保定总督谭纶的竭力推荐,明廷下令任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节制四镇,权力和总督相当。戚继光曾两次上疏明廷,一再强调练兵的重要,最后得到明廷的批准。

 

  隆庆三年(1569年),蓟州镇总兵郭琥被调走,戚继光以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地方总兵官名义,负蓟州镇一线防务的全责。

 

  戚继光在训练士兵的同时,还把精力用到修筑长城上来。戚继光改修长城的建议被明廷采纳后,自隆庆三年(1569 年)春至隆庆五年(1571年)秋,经过艰苦紧张的劳动,在东起山海关西到镇边(今昌平县西)的两千里长城防线上,矗立起1017座雄伟的敌台,随地势高下相间,突兀参差,蔚为壮观。

 

  在戚继光镇守蓟州期间,蒙古大封建主朵颜部(在今辽宁凌原县一带)酋长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有时向明朝称臣进贡,有时又和明军发生小的战斗。隆庆三年一月,董狐狸、长昂企图进犯蓟镇,戚继光得到消息后,率兵直驰青山口(在今迁西县上营乡),将其军的前哨击退,然后引兵出口追击,将敌赶跑,这是戚继光镇守蓟州以来的第一次战斗。

 

  万历元年(1573年)春,董狐狸和长昂到喜峰口索赏不得,就在塞外大肆抢掠,故意在边墙附近活动,想引诱明军出战。戚继光派兵出击,把他们打败。这年夏天,董狐狸再犯桃林口(今卢龙县内),长昂也犯界岭口(今抚宁县内),明军分别把他们打败,董狐狸几乎被明军擒获。不久,董狐狸请降;但到万历三年(1575年),长昂和董狐狸令长秃(长昂的叔父、董狐狸的弟弟)进攻董家口。戚继光督军从榆木岭口和董家口分兵两路出塞追击,终于活捉长秃。董狐狸和长昂无奈,只好率领亲族300多人来降,请求释放长秃。戚继光和蓟辽总督刘应节等计议之后,允许了他们的请求。长昂、董狐狸等当即归还以前掠去的边塞士兵、居民和马匹,并且保证以后不再抢掠汉族居民,朵颜于是和明朝恢复纳贡互市关系。

 

  万历七年(1579年)冬,图们汗(蒙古)带领骑兵四万多人进犯辽东镇。明廷派戚继光出兵支援,伺机迎击。戚继光率精兵驰往山海关外,与鞑靼兵进行了两次战斗,将图们汗打退,又追击百里,才整军而还。

 

  这时,戚继光的官衔已晋升到太子太保、左都督,由于援辽有功,又加封为少保。

 

  在戚继光坐镇蓟州以前,这里经常遭受鞑靼骑兵袭击,因而撤换了蓟镇18名大将。直到戚继光到任之后,这个局面才得到了根本改变,确保了边塞的太平,京师的安全。戚继光坐镇蓟州期间,重修了三屯营城和镇府,还完成了一部有价值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并把他历年写的诗文集成五卷,合称《止止堂集》。

 

  万历十一年(1583年)春,明廷把戚继光调去镇守广东,蓟州军民爱戴戚继光,不愿意戚继光离开,许多父老还去京师请求明廷让他继续留任,但谁也没有力量改变朝廷的决定。戚继光临行之时,人们夹道相送,一直送出境外很远,还是依依难舍。陈弟的送别诗说:“谁将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这就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尽管明朝统治者对待戚继光并不十分公平,然而,人民却根据他在御倭和守边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尊之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亲笔撰写的《重建三屯营镇府记》石碑现存于三屯营原镇府旧址。1981年省拨款修建了碑亭,将此碑保护在内。关于戚继光的轶事和传说,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八十年代初,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还编了《戚继光》这出戏,曾多次演唱。